新闻动态

92年钱学森向国家建议,汽车工业跳过汽油柴油直接进入新能源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7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,街道上汽车还十分稀少,私家车对普通家庭来说更是一种奢望。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一位曾为两弹一星工程立下汗马功劳的伟人——钱学森,却以超前的眼光,在1992年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写了一封极具前瞻性的信。

在这封信中,钱学森大胆建议:我国汽车工业可以跳过传统燃油车阶段,直接发展新能源技术!

这个建议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。要知道,当时国内连燃油车都尚未普及,更遑论新能源汽车。那么,钱学森为何会提出如此超前的建议?这个建议又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?

展开剩余82%

提起钱学森,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的卓越贡献。正是他的努力,让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发进程至少提前了20年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仅仅是钱学森才华的冰山一角。

钱学森最令人惊叹的,是他那惊人的预见力和跨学科的创新能力。在航空航天、自动控制、空气动力学等多个领域,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。特别是在空气动力学领域,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的基础理论。美国作为航空强国,也不得不承认钱学森为该领域奠定了重要基础。如今,国内许多相关实验室仍以他的名字命名,这就是最好的认可。

二战期间,德国和苏联在航空航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。战后,美苏两国瓜分了德国的科研人才和成果,其中大部分顶尖专家被美国收入囊中。当时美国专门成立了一个甄别小组,负责筛选这些科学家的价值。令人惊叹的是,这个小组的负责人正是年仅30多岁的钱学森,他甚至被授予美军少校军衔。就连后来被誉为美国火箭之父的冯·布劳恩,也是经钱学森之手接收的。这段经历充分展现了钱学森卓越的专业判断力。

正是由于钱学森如此重要,当他1950年代申请回国时,美国方面百般阻挠。美方曾评价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,但事实证明,这个评价还是低估了他的价值。

除了在国防科技领域的贡献,钱学森的前瞻性思维也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他就撰写了《星际航行概论》,指出星际航行技术是集现代科技之大成的系统工程,需要整合力学、原子能、材料科学、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最新成果。在他的建议下,中国科技发展少走了许多弯路。

正是这种心系国家、放眼未来的情怀,让钱学森在1992年就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。他敏锐地意识到,传统燃油车不仅会造成严重污染,还将面临能源枯竭的危机。为此,他专门致信邹家华副总理,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建议。

邹家华在回信中高度肯定了钱学森的远见,并透露国家早在1991年底就启动了电动汽车研究计划,计划投入1500万元进行技术攻关。这充分说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家战略。如今30年过去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占全球半壁江山,电池装机量更是世界第一,印证了钱学森的远见卓识。

不过有趣的是,新能源汽车的历史其实比燃油车更悠久。早在1835年就有电动车原型问世,到1890年时,电动车在全球汽车保有量中占比高达78%。但随着内燃机技术突破和石油开采量增加,燃油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。直到1970年代石油危机,电动车才短暂复兴。

钱学森预见到,随着经济发展,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。1992年全国汽车产量仅60多万辆,如今已突破3000万辆。这种快速增长带来了两大隐忧: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。

在能源方面,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进口国,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。2000年后国际油价暴涨700%,凸显了能源安全的脆弱性。而在环保方面,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、氮氧化物等污染物,不仅造成雾霾,更危害人体健康。

钱学森的解决方案是:利用中国丰富的水电、风电等清洁能源,直接发展电动车。这一战略使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。如今比亚迪等企业已全面转向新能源车生产,而传统燃油车强国日本则因押注氢能源而陷入被动。

从1955年回国到2009年逝世,钱学森用54年时间推动中国科技发展。他去世时,送行队伍绵延十里,这感人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送别周总理的盛况。正如人们评价的那样:钱老当真是国士无双!

如今,当我们驾驶着新能源汽车穿行在城市街道时,或许应该感谢这位科学巨匠的前瞻眼光。正是他的建议,让中国汽车工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